一、初到大明的生存课
正德十年的南京城,秦淮河的水汽裹着叫卖声扑面而来。我攥着当掉瑞士手表换来的三十两银子,蹲在颜料坊的青石板路上数铜钱——这比在投行做报表难多了。
在客栈当账房的头三个月,我发现了三个关键生存法则:
- 银钱换算要门清:1两白银=1000文钱=现代800元,米价每石0.7两
- 千万别穿棉布短打:商贾要穿绸缎直裰,戴六合帽才有人理你
- 学会用戥子秤和天启通宝:铜钱成色差三成是常事
行业 | 月利 | 风险 |
绸缎庄 | 15% | 织造局勒索 |
钱庄 | 30% | 挤兑风波 |
药材行 | 20% | 瘟疫禁运 |
二、从十两到千两的生意经
在乌衣巷口支起"福记颜料行"时,我用现代色谱学改良了苏木染色法。当别的铺子还在卖"朱红""靛青",我的色卡上已经有了"海棠红""孔雀蓝"七十二种色号。
真正让买卖翻身的,是给应天织造局供的这批官用绸缎:
- 用标准化色浆配方解决批次色差
- 引入流水作业,染工分十二道工序
- 给织造太监送"样品"时,夹带了西洋怀表
三、官场里的钢丝绳
那年冬至,户部王主事来查税,盯着账簿上的阿拉伯数字皱眉头。我赶紧赔笑:"这是西域番码,防伙计做手脚的。"转身就让账房改用苏州码子。
在《万历会计录》里学到的避税妙招:
- 用"义仓捐米"抵三成商税
- 把分号挂在致仕侍郎名下
- 年节往国子监送"修书银"
四、商帮江湖的生存法则
晋商老号的二掌柜在茶楼拦住我:"南京染业行会十年没进新人了。"我知道这是要收保护费,第二天就带着二百匹湖绸拜了山门。
在商帮混迹的规矩:
- 初一十五要给行首送"公议茶"
- 学徒必须从本地牙行雇
- 大宗买卖要请"引荐人"作保
五、那些活生生的明朝人
染坊孙师傅总抱怨:"东家,您这流水作业好是好,可俺祖传的搅缸手法使不开了。"我给他加了二钱月银,转头他就改良了靛蓝发酵法。
城西李秀才中了举人,他娘来退股时说:"按《大明律》,官绅不得经商。"我把他的股本换成城外的二十亩祭田,既合规又留了情分。
六、意想不到的商机
番商迭戈用蹩脚官话说要买"能写细字的毛笔",我让湖州笔匠改良的狼毫小楷,配上松烟墨,竟在琉球卖出了丝绸价。这才明白《瀛涯胜览》里说的"异域有奇货"。
如今走在三山街上,绸缎庄、钱庄、当铺的伙计都躬身喊"沈东家"。但最让我得意的,是教会账房用复式记账法后,他娘子再没来铺子骂他算错工钱。
暮春的细雨沾湿了马头墙,颜料坊的老槐树又抽新芽。前日收到松江分号的来信,说黄道婆祠旁的织户想谈新合作。我合上《农政全书》,吩咐小厮备船——该去瞧瞧棉布生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