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屋建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为“从高屋顶上倾倒瓶中的水”,比喻占据高位、掌握全局,以绝对优势掌控局势或解决问题。这一说法源自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,原指战术上的制高点优势,后逐渐引申为形容人的眼界、策略或行动具有全局性和压倒性。
核心含义与用法
1.本义与引申义
2.典故来源
成语出自《史记》对汉高祖刘邦战略的评价,原句为“居高屋之上建瓴水”,强调占据有利位置后行动势不可挡。
3.适用场景
常见误区
如何正确使用?
1. 突出“全局性优势”,如职场中制定战略、学术上提出创新理论。
2. 搭配具体案例,“管理者需高屋建瓴,统筹资源分配与团队目标。”
“高屋建瓴”强调从宏观角度掌控全局的能力,适用于赞美策略性思维,但也需注意结合实际落地性。